- 索 引 号:3704003704900002/2022-00199
- 主题分类:各单位工作计划
- 发布机构:枣庄高新区科技局
- 成文时间:2022年11月08日
- 文 号:无
- 发文时间:2022年11月08日
- 标 题:科技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
- 效力状态:有效
科技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
2022年,高新区科技局在区党工委、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,聚焦全年工作任务、综合绩效考核指标精准发力,着力在优化创新环境、壮大创新主体、引育科技创新人才、打造科研平台上下功夫。现将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:
一、主要工作开展情况
(一)持续强化政治引领,科技党建加速融合。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。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坚持抓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,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结合,融汇贯通。开展党员社区双报到活动,赴松江社区开展“喜迎二十大、科普向未来”等活动。二是强化责任担当。坚持党建工作与局业务工作同部署、同落实,承办科技部“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行动”科研助理岗位大学生专场招聘活动、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锂电产业专场活动。
(二)推进全面创新改革,优化科技创新环境。一是承担上级级创新试点工作有突破。成功入选科技部“十百千万”专项行动首批实施单位,印发实施《枣庄高新区“科技创新积分贷”实施办法(试行)》;《高新区探索积分制引领企业创新发展》入选市改革典型材料,毛丽丽入选市十佳改革标兵;九洲双创科技园青少年科普教育案例--《校企联动、科技筑梦》入选全省科协系统“百项典型好案例”;二是落实《枣庄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实施办法(试行)》。审核通过201家企业2021年度科技创新积分22792分,预计兑现科创扶持资金4558万元,同比增长51.86%。
(三)积极培育创新主体,激发科技企业活力。一是健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后备库,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5家,占全市入库总量20.92%,位居全市第二。开展“一对一”微诊断,完成58家企业(含13家重新认定)申报高企,等待省科技厅公示审核结果;精工电子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,威智百科、天瀚新能源入选省科技小巨人企业;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发明银奖2项;获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。二是完成2021年度火炬统计和研发费用统计填报工作。目前火炬中心正在开展综合评价工作,确保在全国高新区排名抬标进位。纳入统计的规上企业上报2021年度研发投入37606.1万元,较上一年增长13768.5万元;规上工业企业51家,填报研发费用的39家,占比72.5%,较去年提高33.5%;研发人员总数为1231人,较上年增加275人。
(四)改进科技工作作风,提升精准服务质效,一是大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。以《一企一策帮促机制实施方案》为抓手,细化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扶持政策,将“严细深实勤俭廉+快”的工作作风贯穿科技工作始终。二是搭建国内锂电专家与枣庄高新区锂电企业产学研合作桥梁。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汇编,召开科技人才政策解读培训会;承办科技人才进园区暨“锂电产才论坛”活动,该活动信息得到科技部网站宣传报道。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。2人获2022年枣庄最美科技工作者,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50余项,47家企业获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301万元。8家企业获批市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计划项目。四是喜获科技部感谢信。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350个,完成预期目标的175%,在国家高新区名列前茅,此项工作科技部向我区发来感谢信,高度评价我区作出的突出贡献。
(五)柔性精准引才引智,推动产学研用合作。一是人才引育工作实现新突破。申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、获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;与区人才办联合推荐的两个项目获市创业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;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6人,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;为企业招聘任“科技副总”1人;浙大山东工研院当选省黄河科创联盟副秘书长单位;“揭榜挂帅”发布重大技术攻关需求9项、榜金1680万元;截止1-10月份,创业人才作用发挥涉及3家企业的平均利税率17.07%。二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再创佳绩。截至11月初已完成成交额33368.68万元,其中技术交易额2750万元,同比增长59.42%;入选省级绿色低碳技术成果推广目录1项;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个;申报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1个。
(六)推动创新平台建设,打造创新驱动引擎。一是精心打造三级平台。互联网小镇获批国家级孵化器,是全市第2家;九洲双创获批全国首批“科创中国”创新基地(全国46家,全省仅2家)。诺依曼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。山东省锂电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。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15家、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家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,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平台2家、市级孵化平台4家,申报院士工作站1家。二是创新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健全。高企苗圃已经签订协议的16家,实际入驻办公13家;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家;已有知识产权20余项,发明专利2项,在申40余项。汇智众创、中泰达2家孵化载体获省级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政策补助20万。
(七)解决企业融资难题,优化科技金融保障。创新科技金融模式。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作用,引导财政扶持资金由“后补助”向“前支持”转变。目前,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前三季度共为20家企业提供实际到账金额合计9060万元。
(八)集优乘势聚才出彩,赋能锂电产业发展。联合市科协主办庆祝2022年“全国科技工作日”活动暨助理锂电产业发展墨子科技论坛;动员指导我区13家企业报名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;组织申办高新区首次国家级赛事“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”,共发动企业56家,收集有效技术需求40份,征集30位挑战者提交解决方案34份,遴选10个解决方案晋级现场赛,全面激发全国优秀科技成果落地枣庄。
(九)立足优势发挥潜能,建好科技人才队伍。积极培育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,5家企业6名特派员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;推荐3人为枣庄市第三批老科技专家智库专家。组织九州双创申报老专家服务基地。威智百科魏彦君、益源环保张永顺被推荐为山东省企业“创新达人”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(一)科技型企业“蓄水池”后劲乏力。区内科技型企业存量有限,近几年我区经高强度申报“高企”,初步出现了提前“透支”,培育“脱节”,后续“不足”的问题,剩余企业多为新注册或在建、新开工企业,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在知识产权、研发投资、产值递增等基本要件上都非常薄弱,高企培育发展的后备力量不足。另外,有些高新技术企业期满后,由于成长性不够、没有利润甚至亏损、研发中心转移等因素放弃重新申报,进一步加大了高企数量明显增加难度。
(二)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,作用发挥较小。企业创新人才总量不足,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匮乏,亟需的人才难以引进,引进的人才又外流,导致企业研发队伍不稳定,研发能力不强,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“痛点”;其次,受区域经济的制约,难以吸引、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。挖掘、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力度不够。
(三)重大创新平台严重缺乏。在创建重大科技项目、重大创新平台方面投入仍不足,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省实验室(分中心或基地),主要原因为企业数量少、体量小,对标评价标准,在研发投入、平台面积、高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短板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(一)优化科技创新环境,释放科技创新动能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,积极对接省、市科技局,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项目、科技创新券、技术交易补助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励等科技创新政策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,支持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,力争2023年规上企业中再新增加研发型企业10家以上,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持续增长。
(二)壮大创新主体队伍,推动创新要素集聚。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按照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需求,送政策、征需求、助创新,一企一策,精准培育,形成“引导入库一批、精准培育一批、申报认定一批”的培育机制。力争2023年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,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0家以上,孵化器新入驻企业45家以上,为企业争取各类资金1500万以上,引进海外人才6人以上。
(三)推进创新载体建设,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。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中心、新型研发机构、院士工作站等省级平台申报工作,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。力争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平台2家以上。
(四)创新科技合作形式,助力科技成果转化。鼓励支持企业内引外联、借智发展,积极与高等院所共建创新平台,联合开展技术攻关,推动成果转化,带动重点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高。探索建立”项目+人才+团队”“政府+企业+高校”等合作模式,深化与浙大工研院、常大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院所科技合作,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、交易政策,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,力争2023年技术合同总额增长10%,签订各类产学研合同10项以上,在新申报高端人才项目3人以上。
(五)强化创新要素集聚,加快核心技术攻关。持续推动“以需求为导向”“揭榜挂帅”项目形成机制,坚持“围绕产业、聚焦瓶颈、重点突破”,充分吸纳、集聚创新资源,推进技术研发项目实施、“产学研用”合作。帮助指导企业及时梳理凝练效果突出的研发项目,推动技术、人才、资源在企业合理配置,依托国家级锂电产业集群、山东省锂电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,做好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要素结合文章。
枣庄高新区科技局
2022年11月7日